1. 符合塑件脫模:為使塑件能從模具內取出,分型面的位置應設在塑件斷面較大尺寸的部位。
2. 分型面的數(shù)目和形狀:通常只采用一個與開模運動方向相垂直的分型面。確定分形面應以模具制造及脫模方便為原則。
3. 型腔的選擇:盡量防止形成側孔和側凹,以避免采用較復雜的模具結構。
4. 確保表面質量:分型面盡量不要選擇塑件光滑的外表面,避免影響塑件的外觀質量;將塑件要求同軸度的部分放在分型面的同一側。以確保塑件的同軸度;要考慮減小造成塑件大、小端的尺寸差異要求等。
5. 有利于塑件脫模:由于模具的脫模機構通常設置在動模一側,故盡可能使開模后塑件留在動模一側。
6. 考慮側向軸拔距。
一般機械式分型抽芯機構的側向軸拔距都較小,因此選擇分型面的時應將抽芯或分型距離長的方向置于動、定模的開合模方向上,即將短軸拔距作為側向分型或抽芯。并注意將側抽芯放在動模邊,避免定模抽芯。
7. 鎖緊模具的要求:側向合模鎖緊力較小,故對于投影面積較大的大型塑件,應將投影面積大的方向放在動、定模的合模方向上,而將投影面積小較小的方向作為側向分型面。
8. 有利于排氣。當分型面作為主要排氣渠道時,應將分型面設計在塑料的流動末端,以利于排氣。
9. 模具零件易于加工。
薄壁殼體塑件成型收縮緊緊包住型芯,故將型芯設在動模邊,凹模設在定模邊,開模后塑件留于動模,以利脫模。
墊圈類塑件,壁較厚而內孔較小,塑件成形收縮對型芯包緊力較小,若型腔設于定模,很可能塑件粘在定模上,模具勢必考慮采用動、定模雙脫模,因此采用型腔設在動模內,可采用推管或推桿脫模。
塑件外形較簡單,但內部有較多的孔時,塑件成形收縮后必留于型芯上。型腔設在定模內,動模也采用推件板就可以完成脫模,且模具結構簡單。
塑件的孔對稱,故型芯也對稱設置,如果要迫使塑件留在動模內,可將型腔和大部分型芯設在動模內,采用推管脫模。
塑件內部設有嵌件,外緣滾花時,型腔設在定模內不合理,因為嵌件并不收縮。采取型腔設在動模內,推管脫模。
塑件有嵌件,當彩側澆口進料時,往往造成嵌件端部進料沖動,使端頭溢料,故應采用頂端進料,并希望型腔設在動模內,使塑件留在動模。
塑件的同軸度要求高,應將型腔全部設計在分型面的一邊,以確保塑件同軸度。
當塑件有側抽芯時,應盡可能將側抽芯部件放在動模內,避免定模抽芯。
當塑件有多組抽芯時,應盡量避免長端側向抽芯。
要求壁厚均勻的薄壁塑件,不能采用一個平面作分型面,采用錐形階梯分型面才能保證塑件壁厚均勻。
分型面不能選擇在塑件光滑的外表面,以避免損傷表面質量。
分型面不能通過塑件上精度要求較高的配合面或螺紋面,否則影響塑件尺寸精度。
投影面積大的方向作動、定模的分型面,投影面積小的方向作側向分型,以利模具鎖緊。
一般分型面應盡可能設在塑件熔體流動方向末端,以利排氣。
分型面選擇不當,會增加由于脫模斜度引起的塑件大小端尺寸差異。
分型面的選擇應考慮方便型腔的加工。